【思绪】收到录取通知书,再读一读《乡愁》
这是“书影斑斓”陪伴你的第 48 天
收到录取通知书,再读一读《乡愁》
作者|咪萌
来源|作者原创供稿
这是“书影斑斓”发布的第 79 篇原创文章
全文共 1164 个字,阅读大约需要 2 分钟。
《乡愁》
—余光中
小时候,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。
我在这头,
母亲在那头。
长大后,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。
我在这头,
新娘在那头。
后来啊,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。
我在外头,
母亲在里头。
而现在,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。
我在这头,
大陆在那头。
7月23日,腐草为流萤,大暑伏天。
秦岭以北、黄河以东的家乡暑气愀然了乡愁。大概,北雁要到秋天在南飞之后明白,早于秋之落叶潸然而落的是自己最纤细、最恋家的那朵毛羽。
少小离家,乡音无改。只是鬓发灰白,老大不能归家。
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 | 图片来源:网络
1947,余光中在金陵,那年19岁。
2017,多少学子启程,也是 19岁。
大概余光中先生也在淮河岸边寻觅落叶上的清霜,遂一痕秋的心意。那时候,乡愁脉脉,无非是邮票一枚;大概他也在晨钟暮鼓时聆听吴语中回转的呢喃,哼一曲儿时的童谣。那时候,乡愁离离,抵得过船票一张。
又或者,岁月冷暖,甘苦自知。少时红烛落账,锣鼓喧天迎来的新娘也随着乡愁而老去。只是余先生去了海峡那边的阿里山、日月潭,堂前燕子飞来飞去,云卷了又舒,花开了再落。年年岁岁,独不见游子归来。而最后,还是负了这一辈子的乡愁,一方矮矮的坟墓。又是秋天,你没回来。
每个离人游子的心底,都隐忍着一方家的暖意。可能是一面斑驳脱落的圆桌,空着门口的碗筷;可能是一床簇新温暖的棉被,绣着热闹的鸳鸯;可能是一盅浑浊绵长的陈酿,醉了归来的承诺。
我不在台湾,不在海峡以南;我不讲闽南话,不必更改习惯的平仄停顿。也许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,你们停在空荡荡的宿舍楼里,偶尔读了这四韵乡愁,即使有青灯相佐,长夜时仍旧无眠。
大抵才明白,每一次抱怨的寒假归程,都是急切;每一次执着的买票队伍,都是惦念;每一次历经的长途火车,都是安稳。
离家后,粗通人事,总觉得越是想家、越是着急,越是不敢摁下手机键盘最为熟稔的数字组合。
1928年出生的余光中,还是没能够平息了这样柔韧深厚的homesick。那是因为,家的概念早就深深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,黄河滔天、泰山垒土都是弥合着我们骨骼血肉的构成。
你走了几座城市,看了几多风景,又实现了多少关于流浪的伟大理想。所以才能在书中的坦然:“前尘隔海。古屋不再。听听那冷雨。”
在年少的时候,我总会把密集的希望和勇敢赋予流浪,把伤痛挣扎看作是奖赏;在启程的地点,我总会因为倔强和张狂而不去回头,把离别哀愁当作是懦弱;在出发的清晨,我也不会顾念到他日黄昏错落,夕阳天涯。
所以历经沧桑的余光中承认的乡愁,不是妥协、不是畏惧,是蚌病成珠之后的回归。因为漂泊困顿、辗转他乡都没有麻木了他最本质的内心,所以这样柔韧厚植的homesick才使得每一个文字都有了活生生、明晃晃的生命。
考上大学后,父母和我们,以爱的目的分离,以泪的方式相聚。
从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刻起,父母只剩下背影,故乡只剩下夏冬。少年听得道理无数,中年才懂深情几许。
所以,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你们,不如先读读《乡愁》吧。
本文配图来源于Pixabay网站
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
作者简介
咪萌,85后90前古汉语专业小硕女生。不擅长理性分析,惯用“之乎者也”之腔调点评热片热剧,身穿唐衫汉服奔跑在追逐潮流的斑斓大道上,专注于成为一枚感性的精致高仿号专栏作家。
往期精彩文章
书影斑斓
一个有角度、有深度、有温度的读书公众号
请长按二维码关注“书影斑斓”
投稿邮箱:zhw-rw@163.com
(注:“书影斑斓”公众号内所有文章均为署名作者的原创,欢迎转发朋友圈,如若转载请与后台联系。本文所有图片、视频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,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。)